不值得!人到中年「遇到4種人」沒必要包禮金 浪費錢還不討好

人情社會,最重要的是懂得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

有一些禮,我們主動去送,朋友高興地收,兩全其美。有一些禮,我們心甘情願去送,人家不一定願意收。還有一些禮,送了也是白送,是無意義的社交,不如別送。


1.半生不熟的朋友

有些人,我們只能算是認識,卻沒有很密切的交集,但他有什麼大事,卻來通知你,明顯就是想讓你送禮。

這種半生不熟朋友,送禮吧,交情沒到,不送吧,面子上過不去。

小趙就是這樣,點頭之交的同事邀請他參加婚禮,他不會拒絕,不管去不去都包禮金。

可是,等到他結婚的時候,去邀請曾經隨過份子的同事,大家不是客氣地推脫,就是假裝有其他事情,禮也不回。

小趙很鬱悶,難道自己之前的包禮金,就白白給出去了嗎?

確實有可能是這樣,那些同事邀請他,大概也沒指望著他能包禮金,給了錢也不念他的好處,反而心中覺得他傻,自己佔了便宜。

禮物和份子錢不光是人情往來,還是我們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這種半生不熟的朋友,既然不熟悉,就是沒有感情,沒有必要給他們包禮金。


2.只為收錢

有些朋友,即便很熟悉,也不要給他們包禮金。

因為他們不是為了慶祝喜事,不是為了分享喜悅,而只是為了收錢。

鄰居張阿姨家就是,一年辦好幾次喜事,今天孩子結婚,明天母親過壽,後天孫子滿月,再之後老伴兒光榮退休。

一年到頭,他們家總有喜事,給他們家包禮金要好幾千,讓周圍朋友苦不堪言。

其實,有些喜事,大家口頭恭喜一下,就能表達出情誼了,他們家總是大操大辦,明顯就是為了斂財。

時間長了,自家的喜事變成別人的愁事,本想祝賀的心意,也會變成怨懟。

這樣的朋友,不用給他們包禮金,不能助長這種唯利是圖的風氣,也沒必要為了面子,給自己增加負擔。


3.不同層次

網上有句話說: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確實如此,當我們費盡心思,花了大價錢,挑選了自己覺得最拿的出手的禮物,送給人家。對別人來說,可能不值一提,根本看不上。

對你來說,不是自己不夠大方,而是眼界如此,實力有限。

於他而言,不是人家輕視你,而是你的大價錢,對他只不過是尋常。

他感受不到你的心意,你沒有收到期待中的感謝,雙方都不滿意。

就像《瓦爾登湖》中寫的:有些東西在某些人圈子裡,確實是生命的必需品,但換了一個圈子,卻僅僅成了奢侈品,要是再換一個圈子,則完全成了未知之物。

所以,朋友之間,量力而行,真誠便好。


4.缺乏尊重

看輕我們的人,不必上趕著送禮。

送再多的禮,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反而讓人覺得我們有所圖謀。

對於這種不付出真誠,不懂珍惜,只知道索取的人,不必糾結,無需苦惱,做一個不好相處的人也挺好。

人的感情是互相的,他不尊重你,你還要給他包禮金,不是更讓人看輕你。

《三十而已》中,顧佳為了讓孩子上貴族幼稚園,給富家太太做蛋糕,送禮物,試圖加入其中。

可是那些上流社會的太太,打心眼兒裡瞧不上顧佳。就算她參與到聚會之中,太太們也對她呼來喝去,把她當成僕人一般。

顧佳有求於人,太太們也早看透了她的心思,哪怕送再貴重的禮物,提供再多的便利,仍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其實包禮金,是要看對象的。待你真誠的朋友,以真誠回禮;幫助你的朋友,以價值回禮;家境優渥的朋友,送給他有情趣的禮物;生活困難的朋友,送他實用的禮物。

就像劉墉說的:對方是怎樣的身份,你再送怎樣的禮。怎樣的禮,也正可以表示受禮者再送禮者心中的份量。

而對於以上四種人,這禮不隨也罷。




文章來源: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