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會罵人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更有韻味


對聯,也稱對子,一般來講,每逢除夕佳節,家家戶戶都會將門前的對聯取下,換上新的對聯,期盼來年風調雨順。這個傳統從古至今,一直沒有斷絕,除了它是一種很好的信念寓意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對聯這種文學形式並不像詩詞一般讓人望而生畏,反而是更加的接地氣。

除此之外,對聯的趣事也是不少,今天就來看一個以「一二三四五六七」為上聯的故事吧,這幅對聯被稱之為歷史上最會罵人的對聯之一,上聯就頗有意思,但是下聯更有韻味。

對子,顧名思義就是用兩句能夠相對的句子組成的。對子雖說不像詩詞那樣有著嚴格的平仄押韻,但基本的平仄和元素的要求還是有的。因而歷史上發生的對子趣事不少,留下來的千古絕對也是不少。

比如以五行為偏旁的「煙鎖池塘柳」;又比如全部偏旁一致的「寂寞寒窗空守寡」;再比如正讀反讀讀音一致的「畫上荷花和尚畫」等等。這三個對子從出現起就有無數人來對,但至今都沒有人能夠對出讓人驚嘆的下半句。



而除了這些讓人驚嘆不已的上半聯之外,還有的對子卻是以奚落他人為主要目的的。我們曾經因為魯迅先生罵人不帶髒字而鼓掌,殊不知這種事情在古代是經常得見的,尤其是在文人圈子裡。

都說文人自有傲骨,但是他們也會有不能忍的人和事,而為了不讓自己因為去罵他而丟了身份,他們就會選擇一種委婉的方式的罵人,而這種文字遊戲在清朝的紀曉嵐和和珅的身上經常出現。

對聯的魅力也就在這兒,全民參與又不會太過考慮是不是文采斐然。也正是因為這樣接地氣的表達形式,對聯才會一直被人們喜歡,從古至今未曾斷絕。


前面說了對聯這個形式在中國的歷史其實並不短,從一開始的對歌到後來慢慢有了規矩的詩詞,其實都可以當做對聯的一種。而古代對讀書人也是極其敬重的,故而也會出現很多附庸風雅的糗事,就比如這個故事的主人公。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古代的一個地主,他們家的經濟狀況很好,但是家裡人的文化程度卻並不高。那一天,正值新春佳節,地主看著附近的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新的對聯,他就也想貼一個。但是若是在集市裡去買,讓他覺得未免掉價,但是他自己又是大字不識一籮的白丁。沒辦法,他只能請了當地的一個頗有才學的秀才幫他寫。


但是當他找到這個秀才的時候,秀才卻並不願意,因為這個地主在平時沒少因為家裡有錢而欺壓民眾,附近的鄉里鄉親平日里都受過他的欺負,但又因為鬥不過他所以只能吃了啞巴虧。而且,這個地主不僅欺軟怕硬,還是個言而無信的主,秀才並不想為這樣的人提筆,但又迫於壓力,於是就想寫一個對子來諷刺他,為鄉親們報仇。

他提著筆想了一會兒,靈機一動就在紙上寫下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上聯,上聯一看平平無奇,但是和下聯放在一起就將諷刺意味拉滿了。他的下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


但看這幅對聯,好像所有的字都是好話,所以一向沒有讀過書的地主就以為秀才是在誇他,對這幅對聯十分滿意,付了錢之後就得意洋洋的將它貼在了門口,等著看過往人的讚歎。但是門前來來往往無數人,沒有一個人為這幅對聯而讚歎,反而是大笑不已,這讓地主覺得奇怪。

於是他拉住了一個從他門前路過的人,看著那個人笑得前仆後仰的樣子,地主氣不打一處來,但是為了知道他們在笑什麼,地主只能忍下脾氣等著他們笑完。等了一會兒,終於有個人告訴他了,說這幅對聯看似全是好話,實則是在罵人。而聽了對方解釋的地主氣得更不順了,連忙讓人將對聯給撕了。這裡面究竟有什麼樣的乾坤呢?


讓我們將這幅對聯拆成上下兩聯來看。先看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在中國人眼中數字「8」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數字,代表著「發」。而且中國人一直嚮往著成雙成對,圓圓滿滿。而這個上聯用了七個數字,獨獨沒有「八」,那豈不就是「忘八」。而「忘八」的諧音不就是「王八」。這個上聯是在罵地主是一個「王八」。

然後是下聯。自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期被立為正統開始,儒家思想對國人的影響就一直在延續,直到今天都還沒有消亡,只是被人們取其,去其糟粕了。而在儒家經典《論語》一書中記有八德,分別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這八德被人們看做作為人不能缺少的八種品德,在人們的眼裡,這八德就和「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品德的地位是一樣的。而在這個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當中卻獨獨少了一個「恥」字,那豈不就是在說這個地主「無恥」嗎?

到這兒,這幅對聯的言外之意就已經非常明顯了,那就是在暗裡諷刺地主是個「無恥」的「王八」。

知道了對聯含義的地主自然是急沖沖讓人將對聯給撕了,他本來想去找秀才算賬的,但又轉念一想,如果自己去找秀才算賬,那麼對聯這件事豈不是會被鬧得人盡皆知,那他豈不是更加的丟臉?一番權衡之下,地主放棄了去找秀才算賬,只能默默咽下了這口氣。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