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發現,長大后「和媽不親」的孩子,通常是媽媽做錯了3點

同事萌姐最近有些郁悶,她無意中發現,兒子的朋友圈把她屏蔽了!

萌姐家兒子今年初二,之前見過幾次,小夥子文文靜靜的,母子關系一直羨煞旁人。所以,兒子這次屏蔽萌姐,對她的打擊特別大。

家庭聚會時,萌姐從親戚口中得知兒子最近在寫一本小說,據說還列了大綱,已經完成了一部分,還發在了某知名小說平台。不少親戚誇贊孩子文筆好,萌姐卻滿臉問號。

親戚告訴萌姐,她家兒子不僅每周在朋友圈更新寫文進度,還會分享平台的閱讀數據,小傢伙還受到過讀者贊賞呢。萌姐聽后,絲毫沒有自豪,反而充滿了無力的挫敗感。 她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兒子的事,別人比她這個親媽還清楚。

 

事後問兒子,為什麼會屏蔽媽媽的朋友圈?媽媽又不會因為寫小說批評他。兒子卻淡淡地回了句: 我總有些想法,不想讓父母知道!

萌姐自認為非常理解兒子,亦師亦友,兒子也願意和自己說心裡話,這次被孩子屏蔽完全出乎她意料,所以萌姐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不是一個好媽媽?

我相信,隨著孩子長大,不少媽媽們應該都思考過這個問題。 我們很難想象,自己十月懷胎拼了老命生下來的孩子,最後會與我們漸行漸遠。同為母親,代入一下確實讓人受不了。

難道所有人都難逃「孩子長大就不跟媽親」的規律嗎?我也問過身邊一些青春期的父母, 雖然大部分確實雞飛狗跳,但仍有那麼一小撮孩子依舊和父母和和美美。

 

於是我開始反思,那些長大后「和媽不親」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翻了不少親子關系的資料,咨詢了專門研究家庭關系的專家,總結出了孩子和媽不親的3點原因,分享給大家。

3歲前,媽媽習慣了錯誤的「延遲滿足」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的「 棉花糖實驗」影響了很多育兒專家。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孩子面前放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如果在15分鐘內,孩子們沒有吃掉,就再獎勵一個棉花糖。

通過多年的跟蹤記錄,他們得出: 不等待的孩子,長大后孤僻、固執、優柔寡斷。而那些 「延遲者」則適應力強、自信、獨立,學習成績要比「不等待者」平均高出20分。基於此,不少 專家開始大力倡導:從小就要鍛煉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於是, 一些家長開始刻意為之。比如,孩子在商場看中一個玩具,非要買回去。家長說,你要學會延遲滿足,網上比這里便宜近一半,我們去網上買,孩子死活不同意,一怒之下父母將孩子強行帶回。

 

這種情況常見吧?我們有時還會沾沾自喜地認為,鍛煉了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但事實上, 這種錯誤的「延遲滿足」,反而會讓孩子失去掌控力。

真正的「延遲滿足」,是讓孩子自行選擇,而不是家長替孩子做決定!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你可以告訴孩子兩個玩具之間的價格差異,如果她願意等待幾天,在網上買的話,可以用節約下來的費用再買一個別的玩具。這樣做孩子自然就更願意接受父母的安排。

正確的「延遲滿足」不是家長單方面要求孩子推遲自己的慾望,而是讓孩子主動去練習「推遲的滿足感」,這才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

 

不少媽媽在孩子3歲前,用了錯誤的方法,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話語權,一旦孩子長大覺得自己能做主了,就會報復性頂撞父母。

12歲前,媽媽不會使用「非暴力溝通」

心理學認為, 3~12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養成的性格,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12歲前,孩子們還處於幼兒園、小學階段, 父母潛意識認為孩子還小,一切都需要我們做主。於是,家長會莫名地帶入「權威」,用一些高高在上的語氣與孩子說話。

比如:

孩子沒考好,我們會說:你看你那成績!對得起誰?說出去我都嫌丟人!沒出息! 孩子貪玩回家晚了,我們會大聲斥責:你還知道回來啊!下次你這麼晚,你就別回來了,愛去哪去哪! 孩子想看電視,我們會說:就你那沒眼看的成績,還好意思看電視?

 

殊不知,孩子上學后,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學到了更多知識,慢慢地他們發現原來老師懂得比媽媽多,和同學們玩比和媽媽玩有意思。這時若 還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打壓式」教育,孩子自然會和媽媽產生分歧。

此時,媽媽最應該學的就是「非暴力溝通」,學會用「 觀察事實——表達主觀感受——表明需求——提出具體請求」的方式,與孩子探討問題。比如:

寶貝,你今天回來的有些晚——觀察事實

我放學和同學玩了會

哦,原來是和同學玩啊,我還真的有些擔心——表達主觀感受

擔心啥?

因為你沒告訴我今晚要和同學玩,媽媽很擔心你路上出點什麼事。所以寶貝,下次你可以提前告訴媽媽一聲嗎?——表明需求

 

可是,我又沒有手機,怎麼和你說?

那我和你們班主任溝通一下,下次如果你想和同學玩,就借班主任的手機給媽媽說一聲,你看可以嗎?——提出具體請求

13歲以後,媽媽沒學會「閉嘴」

13歲以後,孩子進入了青春期,這個時期孩子會變得非常矛盾。

心理學認為青春期的孩子, 生理上急速發育和心理上的半成熟,讓他們要求在精神生活上擺脫父母的控制。但由於 心理上的不成熟,又讓他們格外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這個階段, 孩子會和父母爭搶主動權。他們希望能「獨立自主」「受到他人尊重」,所以 孩子會格外注意「隱私」。這也就是萌姐兒子會屏蔽媽媽的原因。

 

他們擔心自己的「隱私」,被父母成天念叨,也擔心父母還用對待小孩子的那一套方法對待自己。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格外排斥父母的靠近。

而此時,父母感受更多的則是失落。 以前十分依賴自己的孩子,突然有了距離,難免就會念叨幾句。但這種 念叨反而會像「緊箍咒」一樣,激發孩子的猴性。所以,這個階段父母要學會「閉嘴放權」。

「距離產生美」不止是句雞湯,只有給孩子留出空間,親子間才有可能更好溝通。所以你看,當媽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