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原來時不時「夢到故去的父母親人」 往往有「這些暗示」皆跟現實有關

王弼有言:「物無妄然,必有其理。」

一切事物的產生,都不具有隨意性,凡事都有它必然的道理。比如我們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兒,都是有關聯的。

哪怕是我們不以為意的「夢境」,也都不是隨隨便便出現的。凡所夢境,必有其理。所夢之物,必有緣由。

夢境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說過,夢是潛意識慾望的滿足。夢是有意識看無意識的一扇窗子。

直白一點來說,我們有著什麼樣的慾望和追求,這些慾望和追求就會編織成一個看似虛幻的夢境。可實際上,這些虛幻的夢境,皆是跟現實有關的。

比如我們夢到已經故去的父母和親人,難道這些夢境的畫面就是虛假的嗎?其實,夢境的畫面,本就跟我們的記憶碎片有關係。

 

沒必要對夢境感覺到恐懼,也沒必要忽視夢境中發生的一切。因為夢境的出現,或多或少都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

 

 

原來,時不時夢到早已故去的父母和親人,往往有這些暗示。

 

一、對於親人的極度思念。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對親人過度思念,就會在有意或者無意當中,調動跟親人有關的記憶。這些記憶只要一出現,勢必會對我們的夢境造成影響。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夢境出現的內容,都跟最近一個星期所接觸到的人與事兒有關。

據說,在小的時候,弗洛伊德就因為尿床而被父親罵了一頓。等他長大后,又想起了這件事。當天晚上,他就夢到自己跟父親去了火車站,還到了車站的廁所解手。

對於此次做夢的情況,弗洛伊德就提出了一個觀點,夢以一種幻想的形式,讓人體驗到這種夢寐以求的本能的滿足。

 

說到底,這都跟日常的「思念」有關。要知道,人是特別念舊的生物,同時也比較重感情。這個時候,夢到親人就不可避免了。

 

 

 

二、接觸到跟他們有關的物件。

有心理研究者做過這麼一個調查,發現人們的所思所想,以及思緒的變化,都跟接觸到的「物件」有關。

接觸一些老舊的照片,我們會回想起照片當中的人與事兒;接觸一些舊物品,我們會回想起跟這些物品有關的一切事兒。

我們常說的「睹物思人」便是這個道理。沒有一定的物件,就不會牽引起一定的思慮。所有思慮的牽引,都是「人」與「物」相互接觸的必然結果。

 

為什麼有些人在拜祭完祖先之後,就會夢到以往的事兒,甚至夢到這些故去的人?就是因為他們接觸到了跟祖先相關的物件。

有心理學家說過,夢境,把遙遠但相關的記憶連結起來並強化成一個故事體。

直白一點來說就是,只要這些記憶在我們的腦海當中,相信這些記憶就會被所接觸的物件帶動起來,從而產生如「故事」一般的夢境。

 

 

 

三、家庭發生一定的變故。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認為,夢在某些情況下是心理衝突的顯現。

到底什麼是「心理衝突」呢?兩個字就能概括——矛盾。我們內心所想的,跟日常所看到的,所接觸到的一切人與事兒,發生了一定的衝突。

 

 

比如說,家庭的兄弟姐妹,在父母離開后,就變得不重視親情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痛心疾首,慢慢地就出現了「矛盾」的心理。

這種矛盾心理的出現,是「夢境」的成因之一。這當中有兩個假設,首先,家庭出現變故是「因」,夢到故去的父母是「果」。其次,夢到故去的父母是「因」,家庭出現變故是「果」。

一般來說,第一種假設是符合心理學邏輯的。而第二種假設,那是不符合主流的說法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迷信說法」。

 

對於「夢到故去的親人」這件事,我們沒必要想太多。只要人之心理出現「矛盾衝突」了,家庭有問題出現了,自然就有「夢境」產生。一切,都特別正常。

 

寫到最後

夢境,既是現實的,也是虛幻的,關鍵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但有一點是無法否定的,那就是夢境的出現,跟人之現實的心理息息相關。

為什麼處於困境,且特別憂傷的人,他們夢境的背景色調會比較陰暗?為什麼處於順境,且心態愉悅的人,他們夢境的背景色調會比較鮮艷?

 

這都是「人腦」以及「慾望」相互合力的必然結果。情緒,會調動不同的慾望。而不同的慾望,會編織成不同的夢境。

所以說,夢到已經故去的親人,並不是壞事,也沒必要大驚小怪,這都是正常的現象。我們只需要保持順其自然的心態就行了。

一切夢境,皆源自於過往以及當下的現實。

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