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經驗!院士:決定壽命長短的「並非衰老和疾病」 而是這「5大決定因素」要堅持做好

人上了年紀,身體機能就會逐漸衰退,身體各個部位的不適癥狀越來越多,有些是衰老的表現,但也有一些可能是重要疾病發出的信號。

事實上,有研究發現,身體機能衰退,可能在去世前10年就已經給出過預警信號,有哪些指標可以幫助預測呢?

 

一、身體機能最早在去世前10年,或給過預警信號

在BMJ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基於英國的一項Whitehall II隊列研究。

平均隨訪10.6年,共招募了6194位平均年齡為65.6歲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在2007年~2016年間一共做了3次運動功能評估,包括椅子坐站、步行的速度、握力測試以及測量自我報告的日常生活活動和運動功能困難。

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功能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對於老年人來說,較差的運動功能測量表現和較高的死亡風險有關,特別是在去世的前4~10年。

具體而言,坐站能力、握力差、步行速度分別增加14%、15%以及22%的死亡風險。通過對已經去世的參與者分析發現:在死亡前的4年,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死亡前7年,運動功能下降,死亡前10年,坐站能力差。

 

二、這4個指標,或暗示健康程度

一個人的健康程度可以從一些指標來衡量,不妨看看自己的這四個指標狀況:

1、步行速度

中日友好醫院骨科的副主任醫師陳星佐表示,健康的成年人步速速度大約是每秒鐘1.3~1.4米,而老年人的走路速度標準大約是每秒鐘0.8米,如果低於每秒鐘0.6米就是走得慢,每秒鐘超過1米就算是走得快,走得快,更可能表示骨骼和肌肉健康,心肺功能好。

現代科學還發現,人體內的端粒,它的長度和細胞的壽命呈正相關關係。2022年,英國萊斯特大學的Paddy

C.

Dempsey教授團隊在Nature子刊上發表了一篇相關論文,分析了步行速度和端粒長度之間的關係,發現步行速度快的人端粒更長,保持較快的步行速度,可以在人到中年時使生物年齡年輕

16歲。

2、坐站能力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體檢中心的陳發葵主任介紹,測驗坐站能力也能反映健康程度。

比如測驗深蹲姿勢可以檢測膝關節的健康程度以及下肢關節韌帶的柔韌性,關節健康和韌帶柔韌性好的人,會減少下肢功能出現障礙的幾率。

測試盤腿坐能幫助檢測腰椎的健康程度,腰椎好的人更能維持正常的運動強度;

從坐姿恢復到站姿的測試,能幫助檢測身體的協調性和平衡性,中老年人的平衡性不好,容易因此摔跤而誘發骨折等意外,不利於長壽。

 

3、握力

阜外醫院參與進行的PURE研究發現,每減少五公斤握力,就會增加16%因任何病因而死亡的風險,使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上升7%、中風的風險上升9%。握力可作為一種工具,來評估預測死亡和心血管風險。

航空總醫院的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董鵬介紹,握力體重指數=握力(千克)÷體重(千克)×100,正常的握力指數應該大於50,通常來說,年齡在40歲左右的男性合格握力為43~50千克,女性為27~31千克。

4、日常活動

生活中的低強度勞動也能反映老年人的活動自理能力,如果穿衣、買菜、做飯等日常活動受限,說明衰老速度在加劇,肌肉也在減少。老人的運動功能下降除了因為自然生理老化外,還和不良生活習慣、慢性病等因素有關。

 

三、身體這些跡象,不僅僅是老了

有些癥狀是衰老引起的,但也有一些癥狀並不僅僅是老了那麼簡單,還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

首先,如果你經常跌倒,這可能是因為腦部神經系統發生了問題,比如老年痴獃、腦中風等都可能會導致手腳不協調而跌倒。

 

因此,經常跌倒的人在跌倒時,還要關注是否有出現頭痛、頭暈、神經麻痹、肌肉無力等狀況。

 

其次,排便發生改變。老人由於腸胃功能退化,也要關注消化道的癥狀。

 

如果出現排便改變,比如黑便、血便、大便呈陶土色、小便呈濃茶色、便秘或腹瀉等癥狀,尤其是既往有胃切除手術史、膽囊炎反覆發作、胃潰瘍等病史的老年人要警惕老年消化道腫瘤。

 

最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眼科主任劉大川介紹,如果老年人眼前出現模糊的黑影或有重霧遮住視線,除了可能是白內障和飛蚊症外,還需警惕玻璃體出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視網膜脫離而影響視力。

 

 

四、鍾南山:決定壽命長短的,並非衰老和疾病

很多人害怕衰老,害怕這意味著生命的結束。鍾南山院士表示,人體健康主要有五大決定因素:起決定性因素的是生活方式,佔60%,其他的15%來自父母遺傳,社會環境佔10%,7%來自自然環境,醫療條件佔8%。

 

院士還總結了他的的長壽經驗:

·要注意作息時間,不熬夜,不賴床;

·一日三餐應該遵循「早好午飽晚少」的原則;

·不抽煙、不喝酒;

·關注小病,做到早防早治;

·控制情緒,盡量避免生氣,注意家庭和睦;

·堅持運動,走路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

·有生活目標的人,更利於長壽;

總之,想要長壽,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注身體的異常,做到既不忽視也不過分診治,同時,擁有一個好的心態。

 

 

文章參考: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