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告誡:「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要謹記
人活在世上,難免要與周圍的人有人情往來。
很多人被「借錢」、「份子錢」壓得喘不過氣來,全年的收入有一半花在了人情世故上,而且還回不了本。但不隨禮又會得罪人,只能抱怨歸抱怨,該給的還是一點不少。
在農村,這種現象可能更常見一些。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遠親不如近鄰」,遇上喜事湊份子,在民間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風俗了。
但是古人在一些原則的事情上也是不肯輕易妥協的,比如常說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就是在告誡我們為人處世的「天規」。
錢有三不借
1.不是很熟的人
雖然人們常說現在人情冷漠,但這些都是壞人導致的,是他們涼了我們的熱心腸。不熟的人問你借錢,要麼就是不打算還你,要麼就是單純的騙子,所以這樣的人是不能借錢的。
2.不良嗜好的人
打牌賭博吸毒,社會性質的人不借錢。即使他們有抵押物,也不要借,你要敬而遠之,因為這種人一旦上身就很難甩掉,就像狗皮膏藥一樣。
3.好吃懶做的人
在生活中,不乏有好吃懶做之人,這類人大多沒有正經的職業,已經懶出了境界,天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不是混跡棋牌室,就是天天瞎忽悠,借錢過日子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把錢借給這種人一定要謹慎,因為這類人沒有收入的來源,把錢借給這種人基本屬於「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禮有三不隨
1.不隨「只進不出」的禮
《論語·雍也》篇中有云:己欲立,先利人;己欲達,先達人。
人與人之間交往,重在有來有往,真正有修養的人,會把握好與人相處的分寸感,總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舒適。
你懂得禮尚往來,就會得到人們的認可;相反,不懂得禮尚往來者,則會受到人們的輕視。唯有禮尚往往,才能令到彼此之間的這一段情已走得更遠,存得更久。
2.不隨「無德虛假」的禮
在一些地方,有些人家辦酒席其實就是為了「收禮金」,目的很單純,比如作者老家有好幾家人都是這樣。只要一遇到各種事情,就開始辦酒席,無論是喬遷、婚喪嫁娶,或者是小孩兒滿月,孩子考上大學,都要大張旗鼓的辦一下。當然了,現在管控得比較嚴格了,所以很多都停止了。但不管怎樣,這類似的禮就沒必要隨。
3.不隨「沒有邀請的禮
別人家有了黃白喜事,會先進行邀請,若是沒有給你請帖,就別熱著臉貼上去掏錢隨禮,因為這既失禮又有損面子。
相熟的人有了宴會沒有請你,原因無非是兩條,要麼是把你忽略了,要麼就是和你鬧了矛盾,對於這種情況完全沒必要湊上去,免得讓人輕視了。
路有三不走
1.敵人推薦的路
敵人,顧名思義,是和你利益相悖,希望你跌入困境的人,我們不是電影中的主人公,世界上也不會有那麼多以德報怨的事。因此出於安全考慮,敵人推薦給我們的路是最好不要碰的。
2.明知危險的路
這有兩層含義。現實的水平是指知道有一個危險的山坡,你必須爬上去。如果你脫離危險,你必須自己承擔。延伸層次是指生活中一些不能觸摸的東西,你只是想觸摸它們,結果對別人和你自己都是有害的。
3.陌生偏僻的路
對於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路,比如「未知的探險路、可能存在危險但自己並不了解的路」等,同樣要敬而遠之,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即便沒危險,走迷路也是比較麻煩的事。
以上這些「三不」儘管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但也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是有一定道理的,考驗為什麼生活中的選擇提供一些參考,具有積極的幫助意義,多些注意總是沒壞處的。
農村的俗語是過去老一輩農民對一些事物和現象的描述,也是根據自己的勞動經驗而總結來的,經過幾千年的時間的洗滌,在當今社會依然受用,因為這些俗語能給人們傳授做人和做事的道理,還能為迷失方向的人找到歸途。
學習古人的智慧,方法途徑比較明確,除了一輩輩人的口口相傳,就是從典籍中翻閱。相對於前者,後者更為系統全面,而且還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在眾多古籍中,系統全面的當屬明朝成文的《增廣賢文》。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裡的「增廣」就是《增廣賢文》,而「幼學」是指《幼學瓊林》。
裡面句句都是經典!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而且看完也會發現很好理解,而且獲益良多!這其實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看格言和諺語的原因。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往往讀到的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於比較繁忙,但又需要及時總結的中年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了。